Search

大家好,我是角爸。

「再談同理心──當BPD提出不合理的觀點或是要求時,我該如...

  • Share this:

大家好,我是角爸。

「再談同理心──當BPD提出不合理的觀點或是要求時,我該如何同理他/她?」

這個問題大概是每一個陪伴者最大最多最頻繁的困擾點。我過去曾經也想不明白,但我現在應該可以來細談這個題目了。

※首先,在談這個題目前需要先具備一些前題,包括:
1.youtube影片《如何與邊緣人格溝通》─>https://reurl.cc/WdQe4Z
2.同理心(上)──文章(https://reurl.cc/9ENqbd),影片(https://youtu.be/0YkDo_t7gsg)
3.同理心(下)──文章(https://reurl.cc/vDO2Qy),影片(https://youtu.be/Q8yT-yqgBjg)。
4.前一篇文章《與BPD相處的四個階段》─>https://reurl.cc/mqZEe9

瀏覽過這四篇文章與論點之後,我們來進入今天的主題──再談同理心,副標題是許多陪伴者的疑惑──當BPD提出了無法承諾的,不合理的,我無法理解或認同的要求時,我該怎麼發揮同理心?或是我還能夠用同理心來應對嗎?這樣的疑問。

我先點出整篇我要說的重點,免得文字太多而失焦。

* * * * * *
同理心的精隨,不在於「同意」或是「認同」BPD表面上的言語或是情緒失控上的言語。而是去理解BPD表面上的言語或是情緒失控上的「背後」,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才會說出這些觀點或是要求。去理解這個背後原因,然後去感受那個痛苦,然後做出對這個背後原因的正確的回應。

請注意這裡的誤區:這裡千萬不是要陪伴者們在當下「點出」這些背後原因。當我們很理性的「點出」自認為的背後原因時,只是代表我們的刻薄(理性本來就是一種刻薄),而且不夠體貼也不夠善良,跟同理心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 * * * * * *

※以下我開始說明這段說明。

同理心的發揮,在於情緒失控的當下,做出正向循環的回應。但是BPD本來就是一個內心與自身的年齡不成比例的個體,我們很常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了眼睛,誤以為對方能說出與自身年齡相符合的觀點或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往往會因為BPD說出不合常理的觀點而詫異以及不知所措,覺得怎麼可能有人會提出這種要求?那個不知所措便一下子讓陪伴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從角爸角媽這邊學到了要用同理心,可是我根本無法接受這個要求,我要怎麼同理他?

以我前一篇文章,與BPD相處的四個階段中,在第一階段最常會收到一些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蠻橫要求,比方說「絕對不要跟那個人說話」「馬上把那個人封鎖」等等,而在第二階段,BPD比較不會再提這種讓人兩難的要求,但還是會希望你做到這樣的事。直到第三階段才會開始同理陪伴者的感受,而不再去著墨這些觀點跟想法。

這樣的改變就是取決在BPD內心從陪伴者這邊得到了多少安全感而言。當BPD覺得陪伴者真的有懂她,真心有認同她,她便也就不會再因為不安而蠻橫的堅持陪伴者要做什麼不合情理的動作來讓BPD滿意。

所以這邊就帶出了這些不合常理不合情理的要求究竟根源於何處。

是,就是內心的不安全感。就是因為不相信,不相信有人是理解她的,也不相信這樣的自己是會被認同的,所以提出蠻橫的要求,一方面證明「看吧,根本沒人能達到我的要求」以及證明「對我就是這樣的爛人,你現在知道了吧」。但表面上的樣態卻是蠻橫不講理,以及不放手,但其實內心卻被恐懼擔心與害怕佔滿了全身。

當人的情緒一高漲起來,地球都可以毀滅,火車也推不動她,所以那股一定要你答應或是回應的蠻橫,就架在兩個人中間,陪伴者答應也不是,不答應也不是,講話也不行,不講話也不行。

所以我們再整理一遍:

1.BPD的個體是外表是大人,但內心是小孩,而且是渾身傷口的小孩。

2.情緒上來時,憤怒上來時,情緒失控時,表象表現出的是蠻橫不講理,內心其實是基於恐懼與極度的不安全感,以及被狠狠傷害的感覺。

這兩點放諸每個階段的BPD都是一樣的,事實上每個人也都差不多是這樣。

於是該怎麼應對?該怎麼同理?

※如果是第一階段:

「沒辦法,該經歷的過程一定要經歷,傷是一定要受傷的,不論是BPD的傷,還是陪伴者的傷,這個階段就是一定要受傷,而雙方就是要基於這個傷,才能去談下一個階段的可能,所以在這個階段的衝突是肯定免不了的,能要求的最低限度就是不要鬧出人命」

「陪伴者沒有面對BPD的經驗的情況下,肯定會做出不合適的應對,導致BPD受傷,也讓自己受傷,但是這些傷跟過程,都會變成未來的經驗法則,也就是沒辦法因為看了角爸角媽,就略過這些傷跟這些過程,因為這些是必須的,你不自己經歷過一遍,你沒辦法深刻的知道角爸到底在講什麼。」

※如果是第二階段:

「如果能在第一階段先種下同理心三個字的根,這個階段需要的就是『沉默的時間』」

「沉默的時間」:當情緒上來或是失控時,雙方都需要建立一個共識,就是情緒當下絕對無法妥善解決問題,所以任何承諾都不會在情緒上頭時說出口,而且情緒上頭所有話都是氣話,根本做不得準,所以要說話,要說理,要說任何句子,都請在情緒慢慢平息之後來說。

我和角媽在第二階段時,就有檢討出一件事,就是以後吵架的時候,角媽當下不要要求我一定要給回覆,因為我給的也不會是什麼好東西,而我要學的就是靜下心來好好的去理解角媽情緒失控的原因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第一階段的共鬥時期之後,第二階段總算有了一種默契,就是BPD負責不要逼急陪伴者,而陪伴者利用空檔去理解BPD。而能做到這些事,需要的就是一段「沉默的時間」。

「沉默的時間」不是冷戰,也不是拖延,陪伴者給的承諾就是,我會盡可能的想辦法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受BPD的情緒言語給刺激到失控,然後會在冷靜之後,好好的同理BPD。BPD能給的不多,但也是靠經驗法則去試著讓自己能夠不要再窮追猛打而已。

給彼此一段時間,分開一段時間也可以,但是雙方的默契是,當這段時間結束後,陪伴者能給予一個正向的回應。正向的回應成功了,可以奠基未來BPD能更加信任陪伴者「會好好妥善處理兩人的關係」,而帶向更好的第三階段。

我因為和角媽朝夕相處,所以我們的沉默時間通常是15分鐘,有時很快我連沉默時間都不用就能馬上給予同理的回應,有時自己情緒下不來,大約需要30分鐘到2小時。

所以這個階段的重點再整理一遍:

1.BPD盡可能的不再窮追猛打,一定要當下給答案。同時透過沉默的時間讓自己「停下來」。這個階段不求BPD能同理陪伴者,能先把自己停下來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2.陪伴者需要沉默的時間,讓自己理性回來,排除與捨棄掉剛剛從BPD那邊收到的情緒上的謾罵,不對這些謾罵做回應變成劍拔弩張,要越過這些謾罵的表層,去思考今天的前因後果,以及看穿BPD大人的表面,直看到內心的那個受傷的孩子的原型,進而理解他今天為什麼這麼生氣,為什麼這麼狂怒。

3.當沉默的時間結束,給予BPD一個擁抱,然後說「米啊內,我理解你的痛苦,真的很抱歉我在無意中給了你這麼多的傷害,是我不好沒有注意到這些」等等這一類的句型。

※如果是第三階段:

如果你們已經在第三階段,就已經是在練習與實踐同理心的階段,基本上已經不需要教戰手冊了。

※Q&A:

1.如果我已經道歉也說了同理心的言語,但對方還是不理我怎麼辦?

A: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道歉與同理心的言語只是一些句型跟流於形式,BPD極為敏感的人當然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也同時代表了,你的同理並不是真的同理,並沒有讓BPD認為你真的有同理到他,只是表面上講這樣的話而已。

說穿了,就是信任感不夠,必須重新回到信任感的建立,再來談同理心的建立。

2.我當時也被傷得遍體鱗傷,我要怎麼還能同理他?

A:陪伴者與BPD本來就不是放在同一個水平上來比較。這種比較的句型就是出自於「我自己也很無辜,我為什麼還要體諒別人」的自利心態。當這種心態顯現在言語上,BPD也是馬上能察覺「這個人只顧自己」。

所以應該回歸回來,感情是什麼?愛是什麼?你能不能為了你所愛的人付出與犧牲?BPD這樣的人就是會需要陪伴者更多的犧牲,這種關係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你想要顧著自己的傷,又想要保全跟BPD的感情,如果我和你說這是魚與熊掌,不可能兼得,一定要你二選一,你最後會選哪一個?這個選擇才是標準答案。

陪伴者需要自己對於自己的觀點有信念,才不會被BPD帶著走,也才有機會將BPD從負面循環帶向正面循環,這是必然的事,這一點建立不起來,兩個人將只會一直在第一階段裡負面輪迴。

這邊略提,角爸我的觀念比較偏向佛性的論點,所以我會覺得

1.我今天所受所得,都是來自於我應該得(到的)。
2.所有事最終必然會得到一個解答,在沒有得到解答之前,都是過程。也就是今天為什麼遇到這些,總有一天會恍然大悟。我已經恍然大悟了,你呢?
3.人生就是不斷努力的過程,我找到了值得我用盡一生努力的事物了,於是我願意在上面努力不懈。

如果陪伴者能在其他宗教裡找到自己信念的依皈,都肯定是對陪伴者有幫助的,而陪伴者堅強起來,自然也能帶動與BPD的關係進入正向循環。(事實上不論跟誰的感情都是如此)

最後給大家一個小經驗,不論我後來到什麼階段了,最終,最有效的同理心的話語,永遠都是

「你真的,真的辛苦了」。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我們是一家四口 角爸是個塔羅師 角媽是個自由藝術家 育有兩子 角媽本身是重度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 所以可能多半都會分享關於邊緣性人格的經驗與故事 歡迎大家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喔
View all posts